请阅读王永协作品
* Xin
mời đọc một số tαc phẩm cuả Vương vĩnh Hiệp.
端午作為五月五日的節名,始于魏晉時期。端午本是仲夏月的第一個午日,即夏曆的午月午日,後人們用數字記時體制取代干支記時體制,以重五取代重午,但仍保持著端午之名。端五,端午混稱;唐玄宗李隆基生於八月初五,為避諱,以後便正式將端五改為端午。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說法頗多。現代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起源于吳越地區的龍圖騰崇拜。西漢大戴禮記有五月五日浴蘭湯,即以蘭草湯沐浴的記戴,可見端午節的某些習慣,早在屈原之前已經有了。敘述周穆王駕八駿西遊故事的穆天子傳,也早已有了關於龍舟的記戴。東漢邯鄲淳的曹娥碑稱五月五日是春秋吳國伍子胥遇難日,伍子胥死後變成濤神,民間於是有了駕舟竟渡迎濤神的習俗。此外,東漢蔡邕琴操稱端午是為了紀念介子推;晉代虞預會稽典錄稱端午是為紀念浙江上虞少女曹娥。
流傳影響最廣的,認為端午起源于紀念屈原,最早的記戴可見南朝時梁朝人吳均的續齊皆記和南朝時梁朝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實際上是後人附會于端午節的一則優美傳說,但這也反映了我國歷代人民對於屈原的無限熱愛和懷念。
王永協
越南,芽莊市,農曆五月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