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的三十六計 (4)                     周鈞裕

 

 

 

 

 

 

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 天氣晴朗, 風平浪靜, 曹操下令置酒在船上以會眾將.  向晚東山月色皎白如同白日, 眾星閃鑠燦爛, 月亮照在江面像一條白絹帛, 浩盪無盡頭.  曹操身坐在大帥船上, 奉酒侍御者共數百人.  而各人皆是錦衣華服, 負戈執戟, 文武百官依席而坐.  曹操見兩岸風景如畫, 東有柴桑之境, 西觀夏口之江, 南望樊山, 北見烏林, 雄偉寬闊, 心中歡喜之極.  想到自己生平最大的抱負:掃清四海亂軍, 平定天下進而統一江山.  眼見現下所阻是一條江東之隔和東吳微不足道的數萬軍兵.  隨手可得, 完成統一江山的心願即日可待.  曹操心中忍禁不住喜歡, 躊躇滿志, 和文武百官盡情歡飲, 觥籌交錯.  曹操酒酣大醉, 把酒奠到江中, 滿飲三杯隨興所發, 即席賦詩, 與眾官取樂.  歌曰: 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 去日無多...

 

一場驚天動地, 神泣鬼號, 改變了中國歷史的戰爭正逐漸拉開了帷幕.

 

4 -

 

龐統巧獻連環計 三江口周瑜縱火. 

 

且說曹操連續得幾封密信, 心中疑惑不決, 聚謀士商議後, 決定派人去東吳打聽細實.  蔣幹因前次去東吳被上當, 很沒面子.  為了挽回顏面, 自告奔勇願再往江東.  蔣幹對曹操說:臣日前往東吳, 未能成功, 深為慚愧, 今捨身再往, 務求得細實, 回報丞相, 以謝知遇之恩.  曹操大喜, 即令幹立刻前往東吳.  蔣幹即乘輕舟徑往, 沒多時到東吳, 使人傳報.  周瑜聽到蔣幹又到, 非常高興, 說道: 我計謀能成功, 便在此人身上.  便對魯肅吩付: 請龐士元來, 只需如此如此這樣辦.  原來龐統是襄陽人, 因避亂世而棲居江東.  龐統聰敏睿智, 名滿天下.  魯肅要推薦於周瑜, 未及相見.  周瑜吩咐安排完備.  坐於帳中, 一面派人去請蔣幹.  蔣幹久候未見周瑜來接, 心中一直疑慮.  見人來接乃隨入寨見周瑜.  瑜沉下臉對蔣幹說; 子翼為何欺我太深?"蔣幹笑說: 我與你情同手足, 念舊特來敘心腹, 何敢相欺呢?周瑊?: 曹操若能說服我投降, 那是妄想, 除非海枯石爛!前次念舊誼, 請你暢懷痛飲, 與你同榻.  你卻盜我機密書信, 不辭而別.  歸報曹操, 使之殺了蔡瑁和張允, 破壞我的事.  今無故又來, 一定不懷好意.  若非念在舊誼, 早該殺你.  本要送你回曹營, 無奈這一兩天內就破曹軍.  留你在軍中, 一定又出泄漏.  "便對左右吩咐帶蔣幹到西山庵中歇息.  待吳軍破了曹操才放蔣幹過江.  蔣幹還欲想說, 而周瑜已走入帳內.  這樣就把蔣幹軟禁"起來.  其實周瑜是藉用軟禁的方式來誘引自作聰明書呆子蔣幹中計上自己所設下的圈套.  那晚星光滿天, 蔣幹在庵裡心中感到憂悶不安, 便慢步到庵後面, 只聽有讀書聲音.  信步尋聲而去, 只見庵畔裡有幾間草戶, 內有燈光, 蔣幹就走到往戶裡看, 見一人挂劍燈前, 誦讀孫吳兵書.  蔣幹心想此人必是異人, 叩門請見, 那人開門相迎, 只見人物干昂, 儀表不俗.  蔣幹問其姓名 , 答說: 姓龐名統, 字士元."  蔣幹說: 莫非是鳳雛先生?" 龐統說: 我就是." 蔣幹高興問道: 久聞大名, 不知為何僻住在此?" 龐統說: 周瑜少年得志, 恃才傲物不能容人, 所以我隱居於此.  請問您何人?" 蔣幹說: 我是蔣幹".  兩人在庵內共談心事.  蔣幹說:"以您大才, 有何事辦不到的, 您若想投奔曹操, 我願意推薦".  龐統說:"我早就一直想離江東, 蒙您有引荐之意, 今晚宜速行, 遲則被周瑜知道, 必害我倆."  便與蔣幹連夜下山, 在江邊尋著原來船隻, 飛棹向江北曹營而去.

 

蔣幹和龐統沒多時便來到曹軍水寨, 蔣幹先進內向曹操報備東吳之行.  曹操聞鳳雛先生來, 親自出帳相迎接入內, 分賓主坐定, 曹操說: 周瑜年幼, 自恃才高, 驕傲凌人, 不採納別人意見.  久聞先生大名, 今幸到此, 請先生多多指教.  龐統說: 素聞丞相善於用兵, 今願見軍隊陣容.

 

曹操便叫準備馬, 邀龐統於高處同先觀看旱寨, 龐統對旱寨軍陣的佈置贊不絕口.  曹操又帶龐統去觀看水寨, 只見向南分有二十四座門, 都有朦艟戰船圍列城郭, 中間小船, 來往有條, 井然有序.  龐統笑說: 丞相果然用兵如神, 名不虛傳."  曹操大喜, 邀龐統入帳內再設宴慇勤款待, 並共討論兵事.

 

席間龐統高談闊論, 應對如流, 展現了他淵博的學問才智.  使曹操非常欣賞和敬服.  龐統佯醉相問軍裡是否有良醫, 來醫治水軍多疾病的話題.  這是曹操所一直憂心的事, 聞龐統提起, 中正下懷豈肯錯放良機, 向龐統請教.  龐統說; 丞相教練水軍之法很神妙, 可惜不齊全.  曹操再三請教, 龐統說: 我今有一辦法, 可讓水軍安穩且無疾病.  大江上潮漲潮落, 風浪不息, 而北軍不習慣乘船, 受此顛簸容易生病.  倘若把大船和小船配搭, 或三十為一排, 或五十為一排, 首尾用鐵環連鎖, 上面鋪放木板, 別說人可以行走, 馬也以來往.  如能這樣, 任憑風大浪高, 潮水升降, 有如平地, 那何懼怕東吳周瑜呢!曹操下席謝說: 若非鳳雛先生指教, 我那能破東吳."  便即時傳令, 軍中鐵匠連趕功造連環大釘, 來鎖住船隻.

 

龐統又對曹操說: 我看東吳許多豪傑, 多有怨恨不滿意周瑜, 我願代表丞相為說客, 去勸這班英豪歸降, 為丞相效力, 把周瑜孤立起來, 周瑜既無後援, 必為丞相所擒.  , 周瑜一敗, 東吳皆為丞相所得.  曹操聞言大喜, 即令龐統立刻回東吳, 龐統就如此而脫身, 平安回江東.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 孔明七星壇祭風禮畢, 周瑜已著手向曹軍進攻布置.  令眾將在帳中待命, 等東風一來立刻出兵.  一面報備吳主孫權來接應.  黃蓋自己準備了二十隻火船, 船內載滿蘆葦乾草, 灌上魚油, 上面又鋪硫黃焰硝易以引火的材料, 用布遮蓋著.  船頭都插上青龍牙旗.  上書先鋒黃蓋, 只等周瑜下令, 准備與北軍廝殺.

 

是晚天將三更時分, 忽聽風聲響, 旗幟飄動.  周瑜出帳看時, 見旗帶飄向西北, 霎時東風大起.  周瑜令甘寧先帶蔡中和來降的兵卒沿南岸進發, 深入曹寨屯糧處放火, 又遣調太史慈, 呂蒙, 凌統, 董襞, 潘漳各領三千兵, 向所擬定的曹軍目標進擊.  並著黃蓋使小卒馳書和曹操相約今晚來降, 以船頭插青龍牙旗為信號.  遣派韓當, 周泰, 蔣欽, 陳武等將軍, 各領戰船三百隻分四路為黃蓋接應.  程普見周瑜調軍有法, 心中很欽服.

 

卻說曹操在寨內與眾將商討軍事, 突聞江東有一隻小船來, 說有黃蓋密書, 曹操忙喚入, 拆看那人所呈密信, 書說: 因周瑜看防得很緊, 不易脫身, 今晚有糧船到, 已謀得良機.  好歹殺江東名將, 獻首來降之禮.  船上插有青龍牙旗便是糧船."  曹操大喜, 便和眾將到水寨大船上等黃蓋船來.

 

且說江東夜色已晚, 周瑜下令拿出蔡和處死以祭旗, 在江邊皂纛旗下, 奠酒燒紙, 斬了蔡和, 祭旗已畢, 便下令開船.  黃蓋在第三隻火船上, 手提利刃, 旗上大書黃蓋先鋒"乘著順風, 望赤壁而進.  當時東風大起, 波浪洶湧.  曹操在軍中遙望江面, 月光照耀江水, 有如萬條金蛇, 嬉波戲浪.  曹操迎風大笑非常得意.  忽報有一隻船乘風而來, 曹操在高處觀望來船.  又有報說: 所來船隻都插上青龍牙旗, 大旗上書先鋒黃蓋的題字."  曹操聽罷暢懷大笑說: 黃公覆今來降, 天助我也!  來船漸近, 程昱觀察多時, 對曹操說: 來船一定有詐, 請不要讓其靠近.  曹操問: 你怎知道?" 程昱說: 如糧在船上, 船必沉穩, 現之來船, 既輕且快.  今晚東風又大, 如有欺詐, 甚為不妙."  曹操猛然醒悟, 忙遣文聘去截止.  文聘在船上正設法阻止來船, 還未把狀況 掌握好已被中箭倒在船中, 霎時船上大亂, 各自逃命.  _?船離曹塞二里水面時, 黃蓋大刀一揮, 船上一齊發放火箭, 一時風助火勢, 煙焰障天, 二十隻火船衝入曹軍水寨, 恣情放火.  曹寨船隻一時都著火, 苦又被鐵環鎖住, 無處可逃.  但見三江水面, 火隨風高, 一片滿天通紅, 海火一片漫天澈地.  曹軍被中箭, 火焚溺水的人, 多得難以估計.  曹操觀望岸上幾處著火的營地之時, 黃蓋已尋來, 曹操見勢危急, 幸得張遼捨命救回岸上, 尋得馬匹, 在士兵衛護中向北而逃 .

 

周瑜能以區區數萬軍兵, 擊敗聲勢強大的曹軍, 當然得靠他巧妙精心安排的計謀得逞, 將士臨危同舟共濟, 誓心殺敵外.  另一主要因素得自曹操本人的幫助.  曹操犯了兵家最違忌的基本訓條 -- 驕傲輕敵.  兵書云:驕兵必敗.  曹操從未把周瑜領軍的能力放在心上, 兩軍短兵相接廝殺在即, 曹操仍雍然在江上設宴酒席與眾官飲酒賦詩取樂.  而更令人感到納悶的是曹操對蔣幹辦事能力的信任.  蔣幹只不過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一介書生, 竟然視東吳雄昂的精兵如無物, 雖然處在兩軍防守森嚴緊密, 佈滿了蕭殺, 一觸即發的局面.  蔣幹卻能平恙來去自如.  第一次盜書能全身而歸, 可以說是僥倖, 第二次竟然連人都可攜帶同歸, 且一行通暢無阻, 曹操真如此粗心大意看不出敵人所設的圈套?當然領引周瑜能以最後全勝另一個主要因素 -- 天助東風.  唐朝詩人杜牧的詩裡描述最為恰當 .

 

折 戟 沈 沙 鐵 未 消 ,

自 將 磨 洗 認 前 朝 ;

東 風 不 與 周 郎 便 ,

銅 雀 春 深 鎖 二 喬 .

 

 

檣櫓灰飛煙滅已陳澱了千年, 戰爭屠殺慘酷場面的遺跡早也被無情歲月, 滔然江水沖洗得無跡可尋.  但是在中國往後的世代, 文人墨客, 史家為了這場戰爭都寫了許多永垂不朽, 千古絕唱詩詞作品.  也是歷史教訓無價的遺產.  而在一般老百姓, 這場赤壁之戰, 更為廣泛流傳民間, 飯前茶後, 津津樂道.  一天江水赤壁還在憑弔者則絡繹不絕.

 

 

周 鈞 裕

美国,喬州 2007-01-08